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年高考语文新增加的这一考查内容,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清晰信号

2017-06-08 雾雨 新读写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
一张高考语文卷,看似变化不大,实则释放出诸多信号——


  • 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今年高考语文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,看似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,实则对思维方式不同、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,而信息筛选、逻辑分析、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,将有利于语文知识、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的考生脱颖而出。


  • 今年语文试卷客观题数量、分值有所增加,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,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,客观题总分值相应增加14分。“高考语文卷的阅读量增加了8%左右,鼓励学生不仅要精读、细读,还要大量阅读。因为阅读量上不去,思维能力就上不去。这样的命题思路会对一线教学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。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。


  • 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、综合分析、文本鉴赏等能力,考查目标更为明确,干扰设置更为灵活,可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,更好实现考试选拔功能。


  • 在题型设计上,今年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,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。专家指出,这样的测试,基础性、综合性更为突出,区分度更为明显。同时,还将引领一线语文教学,促进语文学科建设。


  • 对语言表达中逻辑推断的考查,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信号——日常教学应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、应用性和综合性,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,帮助学生将课内的“学得”与课外的“习得”有机结合,学用并举。



专家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: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位


语文高考命题一向是舆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。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之年,语文科目的试卷有何新变化、新发展?试题如何反映考试内容方面的改革?


围绕这些问题,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、语文特级教师、语文教育研究学者进行了解析。


全国高考语文科考试,共有9份试卷,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,另有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自主命制6份考卷。


特点1:让学生“讲好中国故事”


“今年的高考命题,突显了立德树人、服务选才、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,特别是语文学科。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这样介绍2017年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。


2017年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,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、文学、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,以提高语用水平、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,以提升审美境界、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,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,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。


例如:


  • 全国Ⅰ卷作文“中国关键词”有:“一带一路”、大熊猫、广场舞、中华美食、长城、共享单车、京剧、空气污染、美丽乡村、食品安全、高铁、移动支付。“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,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,面对中国和世界的互动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,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‘讲好中国故事’。”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说。


  • 北京卷的作文“纽带”、天津卷的作文题目“重读长辈这部书”,还有江苏卷的作文题“车”等都体现了一个“很有意思的倾向——切中当下社会现实,让每一个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”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。


  •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的“垃圾污染”问题,“材料一”揭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、“材料二”提出破解之道,都有助于学生树立“保护环境,从我做起”的观念,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;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题中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“留住乡愁”,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凝结着浓浓乡情,也是考生感兴趣的话题。“试题既要深度关注现实,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、生活、社会实践中的困惑,又要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,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。”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说。


  • 江苏卷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、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等热点话题,引导考生关注现实,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。天津卷“词云图”一题的阅读与归纳,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。


特点2: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


今年语文命题材料选取,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。


例如:


  • 全国卷名篇默写中,庄子《逍遥游》、荀子《劝学》、曹操《观沧海》等分别呈现出自我超越、自省好学、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。


  • 文言阅读中,浙江卷引用《论语》中孔子与子贡、颜渊的对话,引导考生品评古人好学勤勉等品质。


今年语文命题还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力求让传统照进现实。


  • 如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“青花瓷兴起”,青花瓷崛起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,题目引导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,进而对当今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有更深了解。


特点3:取消选考,学科素养全覆盖


今年语文科目的一大变化,是把论述类、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,实现了全覆盖


“过去,文学类、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是二选一作答。据统计,有的省份90%的学生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,因为他觉得文学类驾驭不了,慢慢就默认不做了。”深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木森解释说。


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告诉记者,早在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时,这个变化就引起很大反响。有些学校和老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,这几年文学类教学有淡化倾向。现在三类题都要考,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。


例如:


实用类文本阅读,全国卷Ⅰ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“央视纪录频道”,全国卷Ⅱ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“垃圾分类”调查。


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:“这些题目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,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,搜寻、锁定、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,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、理解、分析、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。”


文学类文本阅读,全国卷Ⅰ中有反映军民团结、民族和谐的小说《天嚣》,全国卷Ⅲ中有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《我们的裁缝店》。


专家表示:“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、人物形象、叙事艺术、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,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,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。”


论述类文本阅读,全国卷Ⅱ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“青花瓷兴起”,全国卷Ⅲ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“乡村记忆”。


“一方面承继过往,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,另一方面力图作出新的探索,强化对论述方法、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。”专家指出。



特点4:“说话得体”成考题


今年语文全国卷有一道题专门考“说话得体”。


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介绍,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,在题型设计上,除了沿用成语使用、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外,又增加了“表达得体”和“逻辑推断”等内容的测试。


今年全国卷第20题,考查诸如“璧还”“失陪”“垂询”“献丑”“高足”“赐教”等敬辞、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。


温儒敏说,“别小看这区区5分,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。”


而逻辑推断方面,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,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,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。


“语言运用的这20分,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感和判断。”温儒敏教授说。



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